允禧是康熙的二十一子,雍正的幼弟,乾隆的皇叔,
顶着天皇贵胄的光环,却选择以“紫琼崖道人”的身份,游走于市井文人之间。
他生于帝王之家,却不愿被权谋绑架。
他虽贵为清廷郡王,却偏爱诗画的清风明月。
在那个九子夺嫡的血雨腥风中,他如何以一颗文人之心,保全自己并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?
1711年的紫禁城,康熙帝已年近六旬,膝下皇子众多,允禧的出生并未掀起波澜。
他的母亲陈氏,来自汉族官员家庭,入宫为庶妃,地位低微,甚至在允禧出生后十一年都未获封号。
展开剩余85%幼年的允禧无法得母亲亲抚,被送往阿哥所,在书房接受严苛的皇子教育。
大学士朱轼手持戒尺,稍有懈怠便施以体罚。弓马场上,允禧的骑射虽中规中矩,却难与兄长们争锋。
康熙晚年,九子夺嫡的暗流汹涌,皇子们为皇位斗得你死我活。年幼的允禧,母族无势,早已被排除在权力游戏之外。
十岁那年,他首次随驾木兰围场,小小的身影淹没在猎场的喧嚣中,未能博得父皇的青睐。
正是这种边缘的处境,让允禧早早看透了宫廷的虚华。
他开始沉迷于诗书,临摹古画,那些墨香与笔意,成了他逃离权谋的庇护所,他的画风清秀,诗意灵动。
1722年,康熙驾崩,雍正即位,九子夺嫡以四阿哥胤禛的胜利告终。年仅十二岁的允禧,未卷入夺嫡的他,侥幸避开了雍正对异己的清算。
雍正尊封先皇嫔妃,允禧的母亲陈氏由庶妃晋为“皇考倩贵人”。四年后,十六岁的允禧奉旨成婚,娶佐领祖建纪之女为福晋,另有三名侧福晋。
然而,在雍正眼中,这个弟弟仍是个尚未成熟的少年,难堪大任。
二十岁时,允禧因学问尚可,被封为贝子,后晋升贝勒。雍正有意栽培他,命他与怡亲王胤祥共事,希望他参与政务。
然而,允禧的心早已不在朝堂。他酷爱诗词,擅长丹青,画风远追五代董源,近学明人文徵明,自号“紫琼崖道人”。
这个化名,源自他珍爱的一方端砚“紫琼岩”,他以紫琼崖道人的身份,悄然走进文人圈子毫无皇子架子。
其中,最为人津津乐道的,是他与郑板桥的友谊。
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,彼时尚未成名,生活潦倒。允禧化名紫琼崖道人,与他以画会友,畅谈艺术,彼此惺惺相惜。
郑板桥以为这位“道人”不过是某府不受宠的庶子,浑然不知对方竟是皇室贵胄。雍正朝的允禧,政务记载寥寥,仅在雍正十一年随果亲王允礼办理镶红旗事务。
1735年,雍正驾崩,乾隆即位。允禧与乾隆同龄,自幼相识,情谊深厚。乾隆登基后,念及这位皇叔“幼好读书,识见明晰”,晋封他为慎郡王,母亲陈氏也获尊封“皇祖熙嫔”。
乾隆有意重用允禧,赐予他“内廷行走”之权,命他管理正白旗事务,甚至委以宗人府重任,修撰皇室《玉牒》。
然而,允禧依旧选择了低调。他在朝堂上沉默寡言,意见常随大流,避免锋芒。
乾隆三年,果亲王允礼去世,乾隆命允禧参议朝政,但他的表现平平。
乾隆七年,宗室大佬庄亲王允禃因与废太子胤礽之子交往过密被贬,乾隆特意让允禧接管宗人府事务,试图抬举他。
然而,允禧推辞再三,最终卸下重担,回归闲散。他的不争,让乾隆既无奈又欣赏。卸下政务的允禧,如同卸下枷锁,更加沉醉于诗画创作。
这一时期,允禧的艺术成就达到巅峰。他的山水画意境高远,花卉图清新脱俗,深受文人推崇。
郑板桥重返京师时,曾到允禧府上做客,赞叹道:“胸中无愧富贵气,笔下无点尘埃气。”
允禧还暗中为郑板桥谋得范县县令之职,直到赴任前,郑板桥才知好友竟是郡王,惊愕之余,不禁感叹他的低调与真诚。
允禧的生活简朴,毫无贵胄之气。他礼贤下士,虚心向文人请教,与他们的交往真诚而平等。他的诗词清新灵动,乾隆曾偶得一首,赞为“国朝诗佳作”。
这位自诩诗才的皇帝,在允禧的才华面前,也甘拜下风。允禧的画作不仅在文人圈中广受好评,甚至流传至后世,成为清代宗室文化的一抹亮色。
除了郑板桥,允禧还与多位文人结下深厚友谊。他曾在京郊举办雅集,邀书法家、画家共绘《兰亭序》,席间谈笑风生,气氛融洽。
他的府邸虽不奢华,却成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。允禧从不以郡王身份压人,总以平等姿态倾听、交流,令人敬佩。他的画作中,山水灵动,花鸟生动。
乾隆时期,宗室内部并不安宁。弘晌逆案、弘昌案等事件接连爆发,乾隆以高压手段整肃宗族,巩固皇权。
然而,允禧始终置身事外,专注于艺术创作。乾隆对此颇为欣赏,多次公开称赞他的诗画,甚至在朝会上赏赐他的作品。允禧的淡泊与识大体,让他成为乾隆眼中最省心的皇叔。
1758年,允禧病重,享年47岁。乾隆遣太医探视,亲自关怀。五月二十一日,允禧辞世,谥号“靖”。临终前,他留下遗愿:以心爱的紫琼岩端砚陪葬。
允禧膝下无子,长子弘昢、次子弘旬皆早夭。翌年,乾隆将六皇子永瑢过继为允禧的嗣孙。永瑢性情温和,酷爱书画,与允禧气质相投。
这一过继,不仅延续了允禧的血脉,也体现了乾隆对这位皇叔的尊重。永瑢继承了允禧的艺术衣钵,成为清代书法界的名家。
发布于:河南省高忆配资-场内股票配资-炒股杠杆10倍-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